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

四成人認同「港人」身分 (香港明報 - 2011年6月28日)

港大民意調查結果顯示,逾四成人認同自己是「香港人」的身分,較認同「中國人」的身分多出兩成。

研究計劃的最新調查顯示,若把「香港人」和「中國人」的身分二元對立比較,香港巿民中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「香港人」的比率,都比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「中國人」的比率高,大約有20至30個百分比的差距。

被訪市民可在「香港人」、「中國的香港人」、「中國人」、及「香港的中國人」四者中選擇自己認同的身分時,44%稱自己為「香港人」,23%自稱為「中國人」,21%自稱為「中國的香港人」,而10%則自稱為「香港的中國人」。

若以0至100分的「身分認同指數」計(指數愈高,正面感覺愈強),香港巿民對「香港人」的感覺最強,然後是「亞洲人」、「中華民族一份子」、「中國人」、「世界公民」和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」。 (香港明報 - 2011年6月28日)

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

真維斯與牡丹樓

近日內地網民都在議論”真維斯樓”事件,事源北京清華大學第四教學樓掛牌改名為“真維斯樓”。有網友將照片上載到新浪微博,隨即引起廣泛關注及討論。 其實,外資企業與中國發生曖昧關係,不是什麼稀奇的事,若融合得宜會是一件美事,相反就會被視為格格不入的營銷符號。
還記得數年前星巴克在故宮的遭遇,當時有人認為,星巴克開進故宮是侵犯了中國文化的主體性,甚至將此歸為兩種文化的對抗。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小題大做,是一種狹隘民族主義的體現。最終星巴克選擇結束了故宮的咖啡店。事過境遷,或許星巴克也上了國情教育一課,近年在中國的節日裡,都會積極推廣應節食品,如端午節就推出了”星冰粽”系列,迎合中國民眾之苦心可見一斑。

時至今日,麥當勞、肯德基、等已進駐了中國的各大城市,幾乎隨處都可以看見它們的蹤影,當然我們有些自家品牌如真功夫、綠茵閣等也辦得相當出色,甚至令外資紛紛倒過來學習,如今部份城市的麥當勞也兼賣炸醬麵、油條和燉盅。內地民眾也替它們取了暱稱如將”麥當勞”稱為”牡丹樓”、”肯德基KFC”就叫”開封菜”,看來”星巴克”都要取個好名字,說不定更有生活品味呢。


“牡丹樓”在中國與汽車站計程車站齊名了!(攝於深圳火車站)